電話亭

發佈日期:2020/12/08

新增網頁1

圖說:華生/林一平 繪(圖右)與 K2紅色電話亭(圖左)

電話亭已逐漸退出歷史的舞台,但其演進相當有趣,反映不同時代的社會現象。

公用電話或付費電話(payphone)在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成立電話公司的第二年,亦即1878年時就開始提供服務。

1883年後在旅館等場所的室內,更設有豪華的付費電話亭。電話亭外有電話公司的服務員(telephone company attendants)負責在客人打完電話之後收錢。為了對付有人打霸王電話,某些電話亭甚至有萬全(fail-safe)的收錢妙招──在客人打電話時,鎖住電話亭,沒付錢就不開鎖,非要收到錢後才甘休放人。

世界最早的電話亭是貝爾的助手華生(Thomas Augustus Watson;1854– 1934;圖右)發明的。據說他在進行電話實驗時嫌街道太吵雜,將毛毯掛在家具四周,人趴在下面講話,是為「電話亭」的原創想法。另一說法是,電話的實驗雛型收訊不佳,華生和貝爾必須大聲互吼。他的房東受不了,要求他們別吵,只好以毛毯消音。華生於1883年設計第一個室內「商用」電話亭,以豪華木料製作,有通風孔、窗戶、窗簾、桌子、筆,以及墨水。後續電話亭架設在室外,花樣更是繁多。

1920年,英國郵局在街頭擺起K1 (Kiosk No.1) 電話亭,之後由建築師史考特(Giles Gilbert Scott; 1880–1960)發明了K2紅色電話亭(圖左) ,是倫敦街頭紅色電話亭的始祖。

但公用付費電話常遭破壞(因為有人想竊取內部的錢幣),尤其是在聽筒部分,大概沒偷到錢,就敲壞聽筒洩恨。最有趣的是,電話亭在美國一些國家公園很神祕的被毀損,甚至被打扁。原來是動物交配季節時,發情的北美麋對於其地盤很敏感,看到電話亭玻璃反映自己的身影,以為是情敵,當然就會奮力一擊。

上海電信博物館以蠟像模型還原1980年代上海弄堂口的公用傳呼電話亭。這類公用電話亭強調功能,主要為滿足公眾打電話的需求,分為「雙彩亭」和「單鐵亭」兩類,以敞開式和附壁式為主,不遮風不避雨,通話的私密性也得不到保障。上海大部分是弄堂格局,不似北京的四合院,因此電話亭設在弄堂口,以利民眾使用。電話亭內坐著傳呼電話阿姨,只要阿姨一叫,表示有電話打來,人們就得放下任何手中正在做的事情,飛奔到弄堂口接電話。

今日台灣,行動電話已幾乎完全取代公用電話。2016年我訪問上海,竟在黃浦區的麵筋弄,看到一座傳呼電話亭,由一位將近80歲的阿姨管理,真正嘆為觀止。

本文章轉載自林一平人間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