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oT-ICM 病蟲害管理 APEC 國際研討會 號召六 APEC 經濟體專家獻策 工研院科技助攻 打造農業新未來

發佈日期:2025/09/15




▲工研院今(15)日舉辦「AIoT-ICM 病蟲害管理 APEC 國際研討會」,邀請多個 APEC 經濟體專家獻策。貴賓左二起為印尼國家研究與創新機構研究員 Mrs. Dyah Kusuma Dewi、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主秘陳子偉、祕魯皮烏拉大學工程學系教授 William Ipanaque、工研院中分院組長簡全基、紐西蘭貿易發展中心處長 Tina Wilson、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菲律賓德拉薩爾大學生物系教授 Divina Amalin、日本 NTT 農業科技社長酒井大雅、農業部台南改良場場長陳昱初。

十年內,餐桌常見的玉米可能再也吃不到?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研究,氣候變遷最快在 2030 年將影響全球玉米和小麥生產,引發糧價波動與糧食危機!工研院於 2023 年成功申獲 APEC 基金補助,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及 APEC PPSTI(Policy Partnership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PPSTI)小組支持下,今(15)日連續兩天舉辦「AIoT-ICM 病蟲害管理 APEC 國際研討會」,邀請六個 APEC 經濟體共 80 位國內外學者專家,為糧食安全獻策,探討病蟲害管理與氣候變遷下的糧食挑戰,協助亞太地區發展永續農業。工研院也在展示融合 AIoT 病蟲害預警系統、智慧監測技術、作物綜合管理的農業解方;能高效分離與純化植物纖維的「一貫式機械取纖技術」,全面提升農業韌性與生產效率,開創多元高階領域應用永續商機。

工研院中分院執行長黃新鉗表示,依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報告指出,極端氣候導致溫度、雨量異常變化,嚴重影響全球農作物產量、品質與穩定性,病蟲害更直接讓農民心血毀於旦夕。有鑑於「氣候變遷」衝擊已迫在眉睫,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及 APEC PPSTI 支持下,工研院今年號召智利、韓國、馬來西亞、秘魯、菲律賓與泰國等經濟體,分享其在偏鄉地區實施的綠色永續作物蟲害解決方案,還有專家的產業洞察與新創策略。近年全球政府不僅積極開發耐高溫、乾旱的農作物品種,亦致力發展農業科技,確保穩定的糧食供給及永續經營,工研院也透過 AIoT 病蟲害預警系統、智慧監測技術、作物綜合管理(Integrated Crop Management;ICM)多元方案,提升農作物對環境改變的調適,協助農民栽培技術,為偏鄉農業提升韌性解方。

第一場次「APEC 經濟體偏鄉/永續農業政策經驗分享」中,透過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官員,與菲律賓農業部、紐西蘭貿易發展中心代表,分享智慧病蟲害管理政策經驗,探討跨區域合作與智慧監測導入案例。第二場次「AIoT 技術於偏鄉病蟲害預警與監測之應用」主題,與國內外學者專家,共商 AioT 科技導入病害監測、預警、田間環境監測等應用案例。第三場次「土壤健康與友善病蟲害防治技術」,邀請祕魯、關島大學學者、世界蔬菜中心代表,與國內部會專家,聚焦以 ICM 為核心的技術應用,透過導入防治技術,強化農民與農技人員在病蟲害防治上的實務能力與應變能量,提升偏鄉農業體系病蟲害防治韌性。

16 日登場的第四場次「促進 AIoT 與 ICM 技術落地的商業模式與政策支持」,則匯聚澳洲昆士蘭州投資貿易處代表、日本 NTT、馬來西亞農業科技廠商,與工研院、中華電信代表,討論如何結合政策與市場需求,落實偏鄉農業永續發展,推動永續商業模式發展。會中也展示臺灣創新 AIoT 病蟲害預警系統、土壤改良技術、生物製劑防治、農業廢棄物資源化等跨域農工成果,透過技術與經驗交流,讓農業科技拓展到全球。

工研院在經濟部產業技術司補助下,持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合作,包含低碳農業轉型、氣候智慧型生物技術、農業供應鏈數位化、智慧感測、等科技應用,協助亞太地區永續發展並有效降低糧食損耗與浪費。今年也展示「農業剩餘資材熱值循環利用」技術,透過導入節能快速型生物炭專家系統模組,建立連續式多功能生質燃料機新設備,已與當地農民合作,更將竹廢料顆粒取代汽油燃燒機供給熱源,取代原本 90% 以上能源,減少 40% 碳排放。「一貫式機械取纖技術」,從農業剩餘資材的纖維素植體中高效分離與純化植物纖維,自動化的特色顯著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人力成本,開創未來應用於汽車、航太、生醫、建築等高階供應鏈潛力。

大會也透過場域參訪,讓貴賓實際了解技術應用與落地成果,包括臺南善化的「亞蔬 — 世界蔬菜中心」,亞蔬共保存全球 155 個國家、超過 6.5 萬個種原、330 個蔬菜物種種子,每年無償提供給各國官方或民間單位研發新品種蔬菜、支持全球農業育種、種原交換研究,在維持農業多樣性下,提升地球公民健康生活及韌性。而掌管雲嘉南地區的臺南區農業改良場,無論是農作物栽種面積、生產量及外銷量均居全國之冠,已導入溫室小番茄 AIoT 檢測預警系統、生物防治與抗病嫁接系統,盼築起韌性農業的防護網,開創農業永續新未來。